婺源是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它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与安徽、浙江两省交界,刚巧处于黄山、庐山、三清山和景德镇旅游金三角区域。
婺源县建于唐朝开元28年(公元740年),境内林木葱郁、峰峦叠幢、峡谷深秀、溪流潺潺,奇峰、怪石、驿道、古树、茶亭、廊桥及多个生态保护小区构成了婺源美丽的自然景观。灵岩国家森林公园内有三十多个溶洞,这一带自唐宋以来就是游览名胜,各个溶洞内留有古代名人的刻墨二千多处,公园内的鸳鸯湖栖有上千对鸳鸯。
婺源不仅自然风光秀美,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有“书乡”的美称,从宋代以来,婺源出了文学家朱弁、理学家朱熹、纂刻家何震、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等文化名人。婺源是我国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间处处掩映着飞檐翘角的民居,其中汪口俞氏宗祠气势雄伟、工艺精巧,被专家誉为“艺术宝库”;紫阳古街上保留着朱熹祖居;建于隋代的詹氏一世祖墓每年都吸引着上百万的台湾詹氏后裔前来观光、祭祖
灵岩古洞群、古树名木、明清建筑及古文化,是婺源风景的四大特色,要想仔细品味这些景观,最好是徒步在婺源旅行。在青山绿水中,不经意路过的一棵古树、一株老藤、一段断壁、一眼深井可能都蕴含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对于游历过名城的海滨和名山大川的游客来说,来婺源旅游会感受到别一种宁静清悠的享受。
游览婺源的三条旅游线路:东线:“中国县级第一馆”婺源博物馆——湖中小岛月亮湾——小桥流水人家李坑——古埠名祠汪口俞家宗祠——古文化生态村晓起——伟人故里江湾——萧江大宗祠——萧江源——高山平湖江岭; 西线:县城——文公山风景名胜区——古城——金山茶园——亚洲最大的鸳鸯栖息地鸳鸯湖; 北线:县城——丛溪漂流——徽商古村落思溪延村——宋代廊桥彩虹桥——仕宦名村埋坑——国家森林公园灵岩洞——盛产有机绿茶的大鄣山
外部交通 婺源到浙江衢州有150公里;到江西上饶市150公里;到景德镇市80公里;到安徽黄山市120公里。 北京、南京方向的游客可在皖赣线黄山站下车,转乘汽车前往;上海方向的游客可乘浙赣线至浙江衢州下车转乘汽车前往,也可先乘火车到景德镇再转汽车前往(景德镇到婺源85公里);福建方向的游客从景德镇乘汽车前往。
衢州长途汽车站,一天有4班车到婺源,发车时间分别是6:00、9:30、11:00、12:30,4.5个小时就可以到婺源。
内部交通 婺源县内的中巴车一般是约六点半到七点半之间从各乡镇出发去县城,然后中午前后返回出发地。所以在婺源,从县城去一些偏远景点,如去理坑、虹关、庆源、段莘、大鄣山等地,坐车比较合适的时间是上午9:00~14:00之间,时间最集中的是10:00~13:00之间。过了这时间后只能去一些辐射能力较强的镇转农用车去了。
如果从各景点(乡镇)去县城,就一定要赶早了,如果想以县城为中心,每天坐当地交通中巴去各景点然后返回,基本不太可能。
中心乡镇在县城与偏远景点之间起了一个沟通作用。每天县城往返这些乡镇的车很多,而这些乡镇往偏远景点的农用车也较多。所以在县城找不到车,不妨到这些地方转车。这些乡镇是:北线的中心清华,每天早晨6:30~17:40,20分钟一趟往返县城。可辐射大鄣山、古坦灵岩洞、沱川理坑、浙源虹关等地。东线的江湾:与县城间的交通十分方便,可接东线的晓起,溪头、大畈、段莘。西线的赋春:与县城交通便利,可接西线的许村、镇头、甲路。
到婺源后包辆车玩会很方便,260元可包一辆面包车,能坐十几人。如果要包车,可以与路边的个体车主提前一天商讨好价格。
小贴士:要在婺源玩好,下面这首《婺源行走歌诀》是要牢记的:看山走东不走西,看水走北不走南。投宿城外不住内,乘车赶早不宜迟。
历史
傩舞是我国古代长江流域流行的一种舞蹈,舞者戴着各种质朴而夸张的面具,带有鲜明的巫术色彩,最早是一种祈福和祷告的仪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间舞蹈。在《论语》、《古今事类全书》和《后汉书礼仪志》等书籍中均有记载。傩舞在婺源段莘乡庆源村、秋口乡长径村和李坑村一带颇为盛行。 傩舞的面具有四五十种,一般为木雕,脸谱生动,忠奸贤愚、喜怒哀乐都是表现的主题。傩舞的传统节目有《开天辟地》、《刘海戏金蟾》、《双猴捉虱》、《后羿射日》、《张飞祭枪》、《判官醉酒》、《猴王降耗子精》等数十个,舞蹈动作粗犷而朴实。
一古——古建筑 婺源古代属于徽州所辖,所以这里的民风民俗与现在的皖南地区非常接近,保留了大批古朴典雅的徽派古建筑,古祠堂、官邸、民居、书斋、戏台、廊桥、亭阁、宝塔等遍布全县。那些白色的房屋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显得宁静而幽雅。李坑、延村、思溪、桃溪等明清民居群被建筑学家称为“古建筑博物馆”。 二古——古溶洞 位于灵岩国家森林公园内的灵岩石窟群有大小溶洞36个,洞内泉潭参差错落,有数百个上佳景点,曾有许多文人墨客到过此洞,至今仍保留着“岳飞游此”、“吴徽朱熹”等题词2000多处,为国内罕见。 三古——古树 遍布乡野的名木古树,为婺源又增添一份古韵。汉代的苦槠、隋朝的银杏、唐代的香樟、北宋的紫薇、南宋的牡丹、明代的香榧以及其他历时千余年的红豆杉、楠木、柳杉、罗汉松、刨花楠、黄檀至今仍然长得亭亭盖盖。 在婺源的古树中,最有名的是被称为“江南第一樟”的虹关古樟和朱熹亲手栽植的巨杉。 四古——古文化 婺源是理学大师朱熹的故里,还出过文学家朱弁、皖派篆刻创始人何震、朴学家江永、铁路专家詹天佑等名人。此外,李白、黄庭坚、宗泽、岳飞等人也曾到过这里,留下许多遗踪可寻。 据史书记载:从宋至清,婺源全县考取进士的有550人,出任仕宦者2665人,到明清朝更有“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的事。县中文人学士的著作达3100多部,其中172部计1487卷被选入《四库全书》,所以有“书乡”之誉。婺源古属“吴楚分源”之地,民风古朴,乡情浓郁,各种民俗都体现了婺源“敬、和、俭、静”的道德传统。
文化
婺源古属徽州,唐开元28年为府治。人文之风,始于东晋乱世之北方士族南迁,至南宋文风日盛,以“东南邹鲁”闻名。
明清数百年间,徽商崛起,各地有“无徽不成市”之说。事业有成后,又不忘光宗耀祖,返乡大修祠堂宅第。婺源是理学大师朱熹的故里,又是学家朱弁、皖派篆刻创始人何震、朴学家江永、科学家齐彦槐、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的桑梓,先贤李白、黄庭坚、宗泽、岳飞等也曾游历于此,留下许多遗踪可寻。春秋时“吴楚分源”界碑耸立在浙岭山脊,战国时吴王夫差的长子鸿流放湖山;鸡山葬有汉长沙王吴芮墓,县城有文公阙里遗址和虹井,甲路有岳飞吟诗抒怀的花桥;福山有湛若水讲学故址福山书院;还有善山商周遗址、清华唐宋窑址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