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行者自驾游论坛 山东自驾游论坛 济南自驾游论坛 山东车友会 济南车友会 山东自驾游俱乐部 济南自驾游俱乐部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91|回复: 13

周村古商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4-12 10:2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景区简介

周村是封建社会后期经济转型中兴起的手工业商业城镇,明清时期发展成为我国北方的重要商镇,号称“天下第一村”。周村古商业是在各种手工业、农副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丝织业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乡村盛行栽桑养蚕,所产的蚕丝、绫、罗、缎、绸等都在周村集散,从而推动了其他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通过从康熙到道光近150年的发展,周村成为相当繁华的市镇。 周村古商城坐落于周村城区西部,为古老的商业中心所在地,2001年被列为省重点旅游开发项目。周村古商城历经数百年风雨至今仍保留完好,街区纵横,店铺林立,建筑风格迥异,被中国古建筑保护委员会的专家誉为“中国活着的古商业建筑博物馆群”,具有很高的旅游观光价值。 周村古商业由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绸市街等古商业街区组成,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优秀历史建筑、省重点旅游开发项目。古商业城南有山东讨袁护国军司令部旧址及魁星阁庙宇,北有明教寺、千佛阁、汇龙桥,是周村自然人文的集汇所在。 古商业城的主要街道又叫大街,是周村最大、最古老的一条商业街,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约公元 1410 年),明崇祯九年(公元 1636 年),初步奠定了大街的雏形。它南起丝市街、银子市街交口,北至朔易门,长约两华里,北极阁拦腰横跨中间,把大街分为南北两段,现状保留的基本为南段,全长400米。至清朝后期,章丘旧军孟氏“八大祥号”先后来这里营业经商,远近富商巨贾竞相云集,大街逐渐成为布行、杂货行聚集经营的商业贸易中心。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周村辟为商埠后,商业贸易范围进一步扩大,近如青岛、济南,远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的商号,都与这里发生了频繁的生意联系,大街商业的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谚云:“大街不大,日进斗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4-15 09:50:19 | 显示全部楼层
济南有个芙蓉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10: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遗址

古人类生活遗址

皇姑顶遗址在周村东南的20华里的范阳河北岸,爱国遗址在周村西南郊淦河西岸,曾出土较多泥质黑陶片,鬲足,(此处一字见传真件)片,瓦片,铺地砖,豆把,石器,红陶(此处一字见传真件),罐口沿,鼎足,器盖,器把,碗,盆,盘,豆,石斧,纺纶,动物骨骼等.该两处遗址属龙山文化遗址,并且延续到秦汉时期.在周村东南20里的商家遗址,曾出土大量红烧土和陶片,瓦片,花纹砖,骨骼,高柄豆残片和镢,为商周到汉代时期的遗址。

武强古城

位于今周村城区东北13公里处,属北郊镇.夯土,砖瓦等建筑遗迹尚存.为南北朝刘宋时期到隋开皇十八年的武强县县治,历时178年.其村名固玄庄,即从"故县"二字演化而来。
  

土鼓古城

西汉设土鼓县,县治在今周村城区西南21公里,因当地盛产土鼓藤而得名.高齐时并入卫国县.土鼓县废后,在故城周围相继建立了四个村庄,而以居者姓氏相区别,乡人过去统称为古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10: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建筑

千佛寺庙群

在大街北首濯河东岸,其主体建筑千佛阁始建于唐朝,为二层砖楼,硫璃彩瓦,斗拱飞檐,四角悬有风铃,砖刻八个大字:"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内供释迦牟尼三身佛,横三世佛.另设有三义殿,供祀刘备,张飞等。
  

丝市街

形成于明朝初年,为蚕丝市场.全长300米左右.明清时期,方圆数百里为桑蚕生产基地,有桑树数十万余株,蚕茧生丝的交易中心就是周村,当年这里有十几家丝店.河南,山西,河北甚至日本,俄罗斯的客人荟集于此,因此取名丝市街。
  

银子市

银子市街北起丝市街,南至魁星阁,两侧皆为砖砌楼房.形成于清朝前期,为商业金融市场.全国著名的大德通,大德恒,大德川,三晋元等都在此设有分号,钱如流水,汇通天下.最兴盛时有钱庄票号128家之多。
  

炳灵公庙

炳灵公庙位于王村东门里,始建于明代以前,明清两代都曾重修.原有主殿五间,东西廊各四间,奉祀岱岳储君炳灵公,另有十八罗汉,七十二地煞为配祀.传说明朝户部尚书毕自严四川平乱时,得到炳灵公暗中相助,平乱得胜.毕自严回乡后为谢神恩,捐资重修庙宇,为炳灵公重塑金身.今西祀殿和三官阁尚存.
  

董公祠

又名孝仙祠,位于周村东郊的董永山上.始建于明代以前.前院供祀玉皇大帝及太白金星诸神,王母娘娘,观音菩萨.后院正殿供祀汉代孝子董永,上悬"人间楷模"匾额,两侧为土地神殿和送子娘娘殿,并有一头耕牛塑像.西北角为织女阁.织女手持金梭,膝前有一对儿女依偎.据《长山县志》记载,董公祠周围数里之内,冬不降霜,夏不落雹,为一异象.庙北十字路口有一古槐,树下立"槐荫碑".明中期,董公祠内设槐荫书院,当地的四位进士刘一相,曲迁乔,韩取善,韩萃善曾同时在此读书,后出仕为官后同时返乡拜谒孝仙,各赋诗一首明志抒情.乡人将诗作勒石立于祠内,人称"四进士碑".
  

石隐园

在万卷楼西北侧,是毕府的花园,当年这里浓荫蔽地,流水淙淙,奇石林立.玄象,灵壁,魁星,月窟,菡蒿,凤翔,垂云,太仆,秋鹰,峨豸各具神态,号称"十友",因而取名石隐园.蒲松龄设帐毕府时,每年夏天都设榻于此,吟诗论鬼,谈狐讲妖,构思了许多精彩篇章,今遗迹尚存.
  

尚书府

尚书府位于王村镇西铺村,系明末户部尚书毕自严故居的一部份.康熙中期,薄松龄曾在此设帐教书30余载,71岁时才撤帐还乡.在这里写下了文学巨著—《聊斋志异》.

  尚书府始建于明末.现有府第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房屋百余间,为三进院落.前院正房为"绰然堂",匾额为毕自严所题.三间正房为当年蒲松龄教书,著书和住宿的地方.中院北面为"振衣阁",是当年毕府存放官服的地方,振衣阁前有一株"蝴蝶松",枝丫平伸,树冠如伞,宛若一只振须展翅的蝴蝶.后院正面为万卷楼,三层楼房,是当年毕家的藏书楼[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10: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事件

乾隆赐名

乾隆年间,周村元宵节挂灯极盛,乾隆皇帝驾临观赏,御赐周村为"天下第一村".
  

周村开埠

1904年,袁世凯在直隶总督任上与山东巡抚周馥一起上书清政府,奏请“在于济南城外自开通商口岸”。同时,说明“省城迤东之潍县及长山县所属之周村,皆为商贾荟萃之区”,“拟将潍县、周村一并开作商埠”。1904年5月19日(清光绪三十年四月初五)周村正式被清政府批准开辟为商埠,地点是从周村东门至旧火车站,第一批工程占地一千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10:3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东护国军政府在周村成立

1915年春,孙中山领导下的中华革命党在胶东组织民军,举行武装起义,讨伐袁世凯.同年7月,任命吴大洲为中华革命党山东司令长官,薄子明为岱南司令.1916年5月4日,吴大洲,薄子明率部二百余人顺利攻占周村.次日,吴大洲,薄子明通电全国,宣布成立山东护国军政府,山东独立.吴大洲为军政府都督,薄子明为护国军总司令,向全国发出《山东护国军讨袁之露布》.吴,薄在周村迅速扩军筹饷,很快扩充为6个团两个独立营.半月之内,攻占了淄川,桓台,邹平县知事,警佐主动投诚.6月4日,袭击济南将军府,山东督军靳云鹏逃跑,护国军占领济南,数日后又攻占博山,影响全国.
  

"曲二疯子"打税官

1923年,省府下令开征产销新税,商家铺号家家增税,连肩挑贸易地摊小贩也一律缴纳。周村城乡怨声载道。"曲二疯子"(曲汉东)率领众人冲进观海门里的税务局,砸了虎头牌,税官们越墙逃走,黄税官被百姓们拳打脚踢,当场毙命。山东省政府下令严惩周村商会,乡绅们推举明笃臣出面斡旋,以重金贿赂当局,找一犯人代替伏法了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10:3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士渊源

千古孝子董永

      

董永,西汉千乘人(今淄博市高青县高苑古城),自幼丧母,与老父相依为命。其父死后,家中一贫如洗,无力安葬,而当时盛行厚葬,老人去世后葬礼越隆重,棺材越贵重,才显得孝顺,否则就会被别人笑话。董永对父亲的孝顺是出了名的,而此时却一筹莫展。
  无奈之下,他偷偷跑到几十里外的於陵城里,在头发上插上草标,甘愿卖身为奴,换钱来安葬父亲。
  於陵城外张家庄一位姓傅的富绅听说此事,感于他的孝举,主动送他一些银两,让他回家葬父,且不要他任何回报。但董永坚持以给傅家做三年苦工作为报答,否则就不要人家的钱,富绅无奈只得答应了他的请求。
  董永体面地将父亲安葬入土后,便赶回张家庄给傅家当奴仆。白天外出种地,晚上给主人干粗活,从不偷懒使滑,感动得主人逢人便夸他的孝顺和厚道。他的事迹越传越远,被朝廷知道后,便作为封建家庭关系的典范推广,被列入宣传封建伦理道德的《孝子传》。后来董永被封了个小官,死后葬在周村城东南方的大埠山上,其墓至今仍保持原样。 由于封建统治者的宣传,董永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成了家喻户晓的大名人。他的事迹越传越神,人们又将七仙女的故事附会到他身上,说是由于他的事迹感动了天上的七仙女,便偷偷下凡来跟他结为夫妻,还生了孩子。今天,周村城外的东董家庄、西董家庄据说就是董永的后代居住形成的,原先还有供奉董永的祠堂。董永的故事后来又被改编为民间故事、戏曲、电影等,更使他成为千古历史名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10: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状元王应统

周村丝市街的北面有一条与它平行的街道,叫状元新街,原在街的中段路南有一座状元府,内有状元楼,它的主人就是周村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王应统。
  王应统(1664—1715),字绪光,号敏斋,祖籍山东长山县,出身书香门弟。其曾祖父王重明,曾任明山西沁州同知,祖父王斐,字非木,清顺治年间任寿州知州等职。父亲王廷扬,康熙二十三年中武举,但不喜做官,一生隐居于市。王应统高中后,其曾祖、祖父、父亲都被赐予荣禄大夫,河北总兵衔。
  由于受家庭的影响,王应统自幼熟读经书,崇尚儒学。受其父亲的影响,他从小便喜欢习练武艺,除从父学习外,还四处拜师学艺,早起晚睡,勤学苦练,又注意广泛涉猎军事书籍,与长辈研究兵法,军事知识十分渊博。经过多年努力,终于24岁考中武举,康熙二十七年进京赶考入闱,经殿试脱颖而出,被皇帝钦点为状元。初授山西中路利民参将,开始军 旅生涯。
  1696年,新疆贵族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发动叛乱,全国震惊,康熙皇帝亲率大军远征,点名让王应统随同,负责粮草供应。千里远征,有的部将为了贪图方便,把粮草卖掉以减轻负担,打算到目的地再买回。可新疆地广人稀,根本无处筹粮。唯有王应统不顾别人笑话,一路上老老实实押运粮草前行,不辞辛苦,最后只有他的部队避免了粮草匮乏之苦。
  成功平定叛乱后,王应统以军功升为山东总河中军副将。康熙皇帝在出巡时多次接见他。不久,改任神木副将。他经过实地考察,发现神木地理位置虽偏,但土地广阔,土质良好,于是建议让部分军士和老百姓垦荒屯田,获得了大丰收,保证了边防的巩固。后又历任江南总漕中军副将,文登副将等。康熙四十一年,皇帝念他清正廉洁,提升他为河北总兵,镇守怀庆。
  王应统为官清正,不善于阿谀逢迎,招致一些贪官污吏的嫉恨,于是千方百计造谣中伤他。皇帝一时失察,竟将他免职下狱。幸亏有人为他辩护,才得以平安无事。
  回乡后,他与家人住在周村的状元府里,平日除接待亲友外,就是练习书法,这条街也因此得名“状元街”。 皇帝后来发现冤枉了王应统,几次找他进京谈话表示慰问,但他对官场已经厌倦,婉言谢绝了皇帝的挽留,仍回家乡,游山玩水、吟诗作画。他病逝后,家人遵照他的吩咐,将遗体掩埋在周村城西象山山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10: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

      

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出身农民家庭。
  蒲松龄从小聪慧过人,过目成诵,少年时即以文才出名。但在科场上却连年失利,一直到了71岁才授例成为贡生。为谋生曾一度跑到江苏,应聘担任宝应县知事孙惠的幕僚,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非常希望依靠个人才学博取功名,好有机会为国家做些大事情,然而命运却对他十分残酷,致使一生穷困愁苦,郁郁不得志。
  他33岁时,被长白山南麓王村镇西铺村的退职官僚毕际有聘为私塾先生。毕际有是明天启年间户部尚书毕自严之子,曾官至江南扬州府通州知州,后因事受牵连,罢官回乡。毕际有回家后,修建了石隐园、绰然堂、佼樊堂等花园和楼阁,广交天下文人学士名流宿儒,以诗文自娱,一生著有《淄乘征》、《泉史》等书。
  蒲松龄来到西铺,对这个新环境很满意。尽管也是寄人篱下,但毕际有敬重他的文才,待若上宾。谈论学问也十分自由随便,如同一家人一样。再者毕家花园很大,清幽雅静。村北是拔地而起的白云山峰,巍峨峥嵘如天然屏障。四季之中,山的颜色景致各不相同。南面亦是山峦重迭,有著名的青云寺等胜景,西有胡山、龙洞等,比之他的家乡蒲家庄要优美得多。
  每逢闲暇日子,蒲松龄与毕际有、毕盛矩父子等人,到白云峰游玩,酒后出题为文赋诗,抒发情感无所不言。在这里他有幸结识了著名的诗坛领袖王士祯,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随着时间推移,他对长白山下的山水草木,也产生了浓厚的情感。春暖花开之时,他常与好友唐梦赉等携酒登长白山,寻陈仲子故迹,吊范仲淹祠,游顾炎武手植之桃林。青山如黛,飞瀑似云,松涛鹤影伴奇峰怪石,众人纵情在大自然之中,忘却了尘世的烦恼和忧愁,抛开名利应酬,高声呤诵:“青峰不穷弥望尽,白云无数荡胸来。” 丰富多彩的山川风物,激发了蒲松龄的创作热情和灵感。他“观草木之荣衰,昆虫之变化”,思“万窍之刁刁,百川之活活”,赋予文章和作品中以宏大的气魄和丰富的思想内涵,语言生动活泼,在创作中他的思想亦从中得到了陶冶与净化,故“下笔风起云涌”,后来终于创作出《聊斋志异》,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文学遗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4-12 10:31: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代才女王碧莹

清朝康雍年间,在秀丽的孝水之滨,有一位文才超群的闺秀,她叫王碧莹。在那个“男人世界”的封建文坛上,王碧莹以清新之作冲破台阁体的荆棘独立卓行,故当时就有人把她和李清照比肩而论。
  王碧莹是张坊村人,生长在没落封建地主家庭中,其从祖父官至太常寺少卿,其母亲出身官宦之家,她的两个舅父都是品诣超群的读书人。一个是李绪方,字千子,“好诗酒,浑若谪仙”,一个是李东华,“嗜诵读,精诗文”。碧莹从小常从东华舅父读书,每得诗句,便与其舅父推敲切磋,耳濡目染,加上秉赋聪慧,其诗作往往令舅父击节称奇,赞叹“非夙慧不能也!”
  对于诗歌创作,王碧莹有其独到的见解。她常说,诗不过情景而已。景在天地中,情在我心中,交融而为诗。她有着旺盛的创作热情,婚后连遭饥荒,家里一天仅能吃一顿饭,她却能得诗数首甚至数十首,一切喜怒哀乐、花开叶落、物序变化,都可感而为诗,缺柴断米的日子并没有影响她的创作,倒成了呤诗的重要题材。
  象她的芳名一样,王碧莹的诗清新自然,比喻贴切,以寻常语入诗,明白晓畅,写景诗犹如一幅村居风景画,如《寒食》:
  芳草青青柳放芽,东风摇曳几枝花。
  宵灯不乞邻家火,春风如波浸碧纱。
  《秋月经过孝滨》写道:
  山光波色尽涵秋,黄叶萧萧送客愁。
  策马临溪方日暮,残霞明灭水西流。
  在这里作者没有简单的直抒胸意,只是巧妙地写出了特定的画面,然而一切景语皆情语,山光、水流、黄叶、晚霞,把临溪策马的主人公送客之愁绪烘托得淋漓尽致。另一首《寄母舅李公千子》诗中写道:
  遥怜舅氏隔天涯,独对长庚玩月华。
  想得故乡初雪后,一枝竹外有梅花。
  此诗是先情后景,后两句隐情于景,意境开朗,把怀乡思亲之情又写深了一层,不难看出作者的神思飞扬。
  存留于《山左诗抄》中的几首诗作,都是写景怀人之作,似乎是在不经意中偶然而成,但是足见作者琢字炼句精工绝纱的功底,用典自然,状物生动形象。无论何类诗作,感情真朴,生活色彩浓厚。绝无无病呻呤之语。《望长白》中写长白山势:“飞泉瀑布光如接,叠嶂层霄势可呼”。使人读诗如见山,直叹其美,其险。《问雁》是写怀念外出未归的弟弟的,“雁声秋不断,阿弟却无音,千里阳关路,遥遥一片心。”两组流水对仗严整,虽是平常语入诗,雁来人未归的殷殷挂念之情,跃然纸上。
  王碧莹在当时才名大振,其诗作使那些皓首究经的文人们折服不已,要不然,除孝妇节妇外女人不得入内的族谱怎么能容下她的传记呢? 牟山人刘其旋在其传后大发感慨:天地间原有诗钝根,人不自解耳。清风明月时时送与巾帼中,能不相负者,惟王碧莹,李易安是也!很可惜,这位诗才非凡的王碧莹,命运却极其悲惨。在贫困中又遇上丧母的打击,终于一病不起,死时年仅40岁。其自名《东篱集》的诗作,有人为之作序,终因贫困所累,未能付梓。王碧莹诗作流传下来的就很少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论坛QQ群: 追风行者官方一群 87108096 (满) 追风行者官方二群 89788141 (满) 追风行者官方三群 90469743 (满) 追风行者官方四群 87108096 (满)
追风行者官方五群 71123966 (满) 追风行者官方六群 123510787(满) 追风行者官方七群 123510882(满) 追风行者官方八群  117544192(开放中)

论坛联系电话:0531-88290066 论坛QQ:200950711|小黑屋|手机版|济南追风旅行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5-8-4 16:20 , Processed in 0.197761 second(s), 8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