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质量很可惜的没有国际性的标准,只是由各出产国独具的几个咖啡特征来分级。
从一袋中取出样本咖啡豆,依照那个国家的标准加以评价,然后整袋的咖啡豆便据此标上一个等级卷标,好或坏,视评估结果而定。
大部份的分级特是外观(大小、统一性、颜色);每个样本中的瑕疵品数量;盛杯质量(cup quality),这当然包括味道与豆形,及咖啡豆是否经过良好且均匀地烘焙。
因为等级的种类与标明术语,每个国家都不同,而质量的标准只适合于当地所产的咖啡,若不熟悉产地的分级制度,要解释咖啡的真正质量很不容易。
这些国家至少有一个共同处:所有的国家都用标准的网筛决定咖啡豆大小,这样买主就不需去猜测生产者所提供的咖啡豆之大小。
咖啡可能会有异国风情的地区性名字,或以处理过程来分类(水洗式或非水洗式).
它可能会有一个描述性的名称,或只是以数目排列的一或两个字母。在咖啡产业国营化的特定国家,其分级制度似乎相当无趣,
例如:在肯亚,一袋咖啡豆可能是水洗「AA」,加上一个数字代表10个冲泡质量之一;但这种听来平凡的咖啡,可是大部分专家认为一直是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之一。
在印度,一种「A级种植」(Plantation A)──假设为「水洗式」,因为非水洗的称为「樱桃」(cherry)──是最好的咖啡之一,但并不是与肯亚的同一等级。
然而,印度最近变成一个自由市场,所以大家仍在观望它会采用何种分级制度。
|